世程原网 网站说明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在: 首页 >
新闻中心    
二程理学光耀千秋

二程理学光耀千秋


程  向  阳

(中国人文科学研究员)

 
(中经中教网、世经世教网、人类文化网 编者按:北宋时期的同胞兄弟程颢、程颐,严谨治学、勤奋博学,注重民生,力倡仁政,首推天理,崇尚道德,胸怀天下,恪守节操,言必忠信,动遵礼义,是北宋理学、宋明理学的奠基人,是“洛学”和程朱理学之创始人,实际上也就是中华理学之奠基人和创始人。程颐之33世孙、中国人文科学研究员程向阳先生,以格物致知之精神、与时俱进之思路、通俗易懂之语言,创著本文,且着重强调“中华理学”之升华概念,意在凝练概括900多年前两位圣哲巨擘的理学思想,结合历朝及近代、当代国内外学者之主要研修成果,立足于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文化共享、文明互惠、哲学互鉴、观念互利、祥和发展、共同繁荣,用新时代的认知方式予以表达、解读。通篇文章,探析领悟、辩证思维、理性阐释,继承创新、提炼弘扬、博采众长,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富有特色。史料选考严谨,值得精读深思,颇具推广价值,应予鼎力传播。这里予以全文发表,以飨读者诸君。)
 
“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
“不日新者必日退”。

上述哲理经典,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和《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重要文献中,引用中华理学奠基人程颢、程颐兄弟《二程集》中的几句话。
“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意思是说:一种心可以导致一个地方的丧失或一个国家的灭亡,一种心可以促使一个地方的兴旺发达或一个国家的繁荣兴盛,全在当政者心里公私间的一念之差而已,就看当政者为官一方或治国理政到底是处于公心还是处于私心。当政者所思所行,如果私欲熏心,就会丧权辱国,内政就会腐败,社会就要动乱,外侮就要降临,领土就会丧失,国家就会衰亡;当政者如果事事、时时、处处出于公心、秉公办事、公道正派,国家就能兴旺发达、繁荣昌盛。一个地方或一个国家的兴盛与衰亡、丧失,就在于当政者在处理政务、治理国家时到底是出于公心还是私心的一念之差。
习近平同志强调:“在作风问题上,起决定作用的是党性,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古人说:‘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作风问题都与公私问题有联系,都与公款、公权有关系。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领导干部必须时刻清楚这一点,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把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摆在自己的私人利益之上”。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党和国家、人民的事业兴旺发达、繁荣昌盛。领导干部手中掌握着公权力,掌管着公共资源,公私分明、秉公用权,是起码的政治道德和为政操守。在举国上下鼎力实现中国梦的新时代,领导干部要时刻自省自警自励,如果热衷于追逐个人利益或小集团利益,怎能兑现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如何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如何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不日新者必日退”。意思是说:如果每天都没有学到新知识、新本领,没有新的能力提升,没有新的追求和发展,没有求实创新、革故鼎新的意识和行动,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就必然会退步、落后。落后,就必然挨打!
习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要完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创新宣传理念、创新运行机制,汇聚更多资源力量。”要“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现在的事业“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创新”。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鞭辟入里,发聋振聩。我们一定要有深化改革、求实创新、革故鼎新、持续发展的紧迫感,锐意进取、与时俱进、激流勇进。否则,就不能适应新时代所应有的前进步伐,就必然会落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
在上下几千年浩如烟海的古文典籍中,习总书记博览群书、精读细研、身体力行,不仅引用过诸子百家的许多哲理名言,而且在很多书店里并不多见的《二程集》中选用经典,告诫国人、警醒世人,用以治国理政,用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见习总书记为励精图治而对古典思想的研究广度、深度和精度;同时,也让我们感悟了习总书记对《二程集》的重视程度,并且显著的增加了《二程集》在中华民族新时代、在人类发展新阶段的当今世界所发挥作用的强度、高度和知名度。
《二程集》,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二程集》内容广博,见底深刻,是反映二程理学思想的国学经典论著。本文拟就二程理学之基本概念;二程理学之辩证统一;二程理学之三大组成部分和文化精髓;二程理学之三大主要来源;二程之著述语录选辑;二程之部分粹言释义;二程理学之稽考研究;二程为学及从政典故;二程理学的历史功绩;二程理学的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等十个方面,作一点粗浅的探讨、试析,以抛砖引玉、求教方家,敬请读者诸君不吝指正。
二程理学之基本概念
理学,又名道学,是起源并形成于北宋且影响深远的重要哲学体系。因为对非专业研究者来说,在直观上、在字面或口语上,难以轻易地把这里所讲的道学和社会、历史上的道教清楚的区别开来,本文权且使用“理学”的概念。
用通俗易懂的话说,理学,就是探求道理、论述道理、推崇道理的学问、学说。道理包括天道、天理,即万事万物、一切事物的运行轨道、轨迹和原理、机理。再简要一点说,理学就是遵道循理的学说。道理即规律。
有学者评价说: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以儒家经典学说为基础,兼容道、佛两家的合理哲学思想。也就是说,理学是把儒、释、道家的正确思想升华到理学高度的创新、发展学说。自从宋代的理学体系形成以后,即被元、明、清各个朝代开明皇帝奉为官方哲学、盛世哲学、利民安民哲学、富国强兵哲学。
程颢、程颐(史称、世称二程),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经过与良师益友周敦颐、张载、邵雍的请教和探讨,通过自己对易经和孔、孟、老、庄学说及佛学的深入学习、研究,通过对历史变迁和当时社会的观察、体悟,博采众长,继承创新、著书立说,建立了系统的以“理”为核心的学说体系,故称二程理学。二程理学是阐释、发展、升华儒、释、道家合理思想,探讨、认识、归纳天地自然之运行道理和社会人伦运动发展规律的学说。
程颢、程颐兄弟以勤勉、严谨的治学态度,一起创立了“天理”学说。程颢说:“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二程在儒释道学说发展、升华方面、在哲学认识高度上所提出的最重要的命题,就是“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他们认为阴阳二气和五行只是“理”或“天理”创生万物的基因材料。从二程开始,“理”或“天理”被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使用,亦即被作为世界的本体,而且人类社会伦理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也都是“天理”在人间的具体表现形态。二程以天下为己任,以苍生为吾念,建立了注重客观实际、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求实创新、与时俱进、学以致用的理学体系,成为举世公认的北宋理学奠基人。
二程哲学、二程学说体系以“理”为核心,二程理学、北宋理学,从此得名,程朱理学、宋明理学也就因此得名。
二程理学经过程颢、程颐的亲授弟子杨时、游酢等颇有成就的北宋学者,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由第四代卓越传人——南宋时期朱熹的继承、梳理、归纳、发展并集为大成的理论学说,称作程朱理学。经过明代理学家的阐释发挥、传承弘扬,称作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是宋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自宋儒始则以阐释义理为主。
二程理学、北宋理学、程朱理学、宋明理学,统称为中华理学。
二程理学之辩证统一
后世称老、庄等代表人物为道家,其实儒家亦讲道重道。孔子“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经过二程修改、阐释、编纂的儒家经典——《大学》的第一段即强调:“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理学为儒家思想插上天理的翅膀。
从各家学说的特点看,道家侧重顺其自然、贵在自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佛家提倡但行善事,莫问前程。二程理学博采众长,兼而容之,发而展之,升而华之。
对所有学说的认识,都有见仁见智的情况,只是看问题的角度或阐述方法不同而已。对“道、理”究竟应该如何具体理解?笔者认为,可以做这样一个比方:地球绕着太阳转,是有轨道的,这个轨道就是所说的“”;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周需要365天,地球的公转与自传,形成了一年四季的更替变化,这个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就是所说的“理”。合而言之,即是“道理”,概而称之,亦可谓“”,亦可谓“”。通常所说的或特定情况下所说的“道”包括“理”,“理”也包括“道”。老子《道德经》里的“道”即规律,按照规律办事即为“”,合而称之,即为“道德”。“道德”中的“道”,就包括理。比如对违背常理、不按常理做事的人,我们会说他不在道上;对违背道德的人,我们会说他没有理,或者是他不占理。
二程传人、大学问家朱熹曰:“道”字包得大,“理”是“道”字里面许多理脉。又曰:“道”之宏大。“理”字精密。
违背道理,即是失德,失德会导致灾难。地球若远离现有轨道,或者突然停止转动,人类万物就会消失,导致毁灭性的自然灾难;冬天种玉米、夏天种小麦,既劳民伤财,又不会收获,就会导致人类严重的生活灾难;人类社会如果没有道德自觉或道德约束,就会纷乱四起、导致危险的社会灾难;个人如果道德缺失、伤天害理,为非作歹、恶贯满盈,就必然会遭受各种相应的惩罚、导致可怕的个体灾难。
二程理学,亦称二程道学,就是因为二程把“道”和“理”之内涵的有机联系,辩证的统一起来了。
二程理学之三大组成部分和文化精髓
现居美国的访问学者程德祥先生,二十年多前曾经在郑州从事二程理学的英汉翻译工作。他告诉我说,二程理学是美国、英国等西方先进国家一些著名大学哲学教科书的重要内容。我当时就职于工作很忙的地方组织部门,对二程理学知之甚少,所以就向德祥先生请教了一个问题,我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有几句经典的概括,即: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再比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代先哲大家,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核心或理论精髓,也有一个经典的概括:实事求是。通过翻译、研究工作,您是不是也可以对二程理学作一个经典的概括?让大家对二程理学也有一个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理解和认识。过了一段时间,德祥先生概括了几句话以字条形式转给了我。也许是认识的着重点和思路不同,德祥先生在这个字条上对二程理学的简要概括,和我的预期与想象,和我对二程理学的直感,还是有比较大的距离,还难以使人们通过这样的简要概括对二程理学有一个直观和清晰的认识,但是自己在当时也不能贸然总结,也无法凭空概括。现在,我已经退休九个多月,虽然还难以皓首穷经,但也进入了一个可以自由支配时间,静下心来学习、思考、领悟的年代。根据自己五十多年来的社会实践,和自己这么多年对天地自然、人类社会的观察、思考,结合自己初步学习二程理学的体会、感悟,我认为对二程理学的基本观点可以作这样的概括: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天地一切事物之产生、存在和运动、变化都是有道理的(道理即天道、天理,即规律)。遵循这些道理就祥和昌盛,违背这些道理就会生病遭灾,所以凡事一定要尊道循理。道理是可以被人们掌握的,掌握道理需要知识,取得知识需要彻底的研究事物,彻底的研究事物即格物。彻底的研究事物、取得知识、掌握规律、运用道理即格物致知。
二程理学有五个基本主张:1、主张人们真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性主义世界观,强调人们透彻认识“天人一理”的深刻内涵、切实领悟人类和自然界同是一体的根本道理;2、主张人们切实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倡努力学习和践行圣贤的优秀品质和科学思想;3、主张人们坚持“中、德、诚、敬、恕”的立身处世原则;4、主张官方坚持“公、正、仁、顺、和”的治国理政之道;5、主张人们坚持“有义有利、利不妨义”的正确义利观。
二程理学有三个切实推崇:切实推崇民本思想;切实推崇“修齐治平”;切实推崇“仁义礼智信、孝悌忠恕廉”。
二程理学的文化精髓:格物致知。
二程理学的五个基本主张、三个切实推崇和文化精髓,可以归纳为二程理学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
二程认为:教育应以德育为重,执政应以德行为重,强调自我修养——“修身”,其基础是明白道理,遵道循理,其途径为格物、穷理、致知。“致知则智识当自渐明”,致知乃在穷理,穷尽道理、穷尽天理。致知的办法是“格物”。“格者,至也”,“格”是内感于物而识其理,“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穷理然后足以致知,不穷则不能致也”。
根据二程及其弟子对格物致知的阐释,我们可以作这样一个具体、通俗的理解:格物致知中的“格”,意为穷究道理、穷尽道理,简言之即为穷理,就是追根究底,就是认真研究、深入研究、彻底研究道理;物,就是客观存在的各种事物极其原理;格物,就是穷究事物的道理;致知,就是获得、求得、懂得其中的知识,掌握事物运行的规律,并利用、顺应这些规律,使人类社会昌明祥和,长治久安。再进一步简要的概括一下,格物致知,就是深入、彻底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等各种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并掌握、遵循、利用其规律来为民众、为人类社会造福。
格物致知和我们中国共产党所概括、提炼的马克思主义之精髓实事求是之内涵,是高度吻合的。二程亲授的四大弟子之一谢良佐即有“论穷理以求是,皆其所独得,以发明师说者也”的理解与论述。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我们中国共产党人首重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求,就是去探求、去研究、去实践;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实事求是的具体表述:就是要深入探求、研究、掌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等一切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个规律办事,用以指导实践、为人民服务、为整个人类社会服务。
当政者遵循格物致知之原理,就造就了元明清初中期的太平盛世,当政者背离格物致知之原理,就导致了元明清后期的腐朽衰亡。
上个世纪以来,当政者遵循实事求是之原理,我们中华民族就能够战胜邪恶、自力更生、独立自主,就能够歌舞升平、繁荣昌盛、走向复兴。当政者背离实事求是之原理,我们中华民族就遭殃、就倍受磨难。
二程理学之三大主要来源
程颢、程颐对儒家合理思想的阐释、传承和弘扬,对道家和佛家科学思想的认知和提炼,对天地自然和人类社会几千年历史发展规律的观察和研究、对北宋社会状况的思考、分析与经验、教训的考证、总结,是二程理学的三个重要来源或三大主要来源。
二程之著述语录选辑
1、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
2、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五》
3、道之外无物,物之外无道,是天地之间无适而非道也。(《二程集》第73页)
4、先王之世,以道治天下;后世只是以法把持天下。(《二程集》第4页)
5、凡志于求道者,可谓诚心矣,欲速助长而不中理,反不诚矣。故求道而以迫切之心,虽得之,必失之。(程颢)
6、士之所以贵乎人伦者,以明道也。夫所谓道,固若大路然,人皆可勉而至也。(程颐)
7、称性之善谓之道,道与性一也。自性而行,皆善也。圣人因其善也,则为仁义礼智信以名之;以其施之不同也,故为五者以别之。合而言之皆道,别而言之亦皆道也。舍此而行,是悖其性也,是悖其道也。(程颐)
8、称性之善谓之道,道与性一也。以性之善如此,故谓之性善。性之本谓之命,性之自然者谓之天,自性之有形者谓之心,自性之有动者谓之情,凡此数者皆一也。(程颐)
9、道一也,岂人道自是人道,天道自是天道?(程颐)
10、道未始有天人之别,但在天则为天道,在地则为地道,在人则为人道。(程颐)
11、诚敬之道,在乎信道笃。信道笃则行之果,行之果则守之固。仁义忠信不离乎心,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出处语默必于是。久而弗失,则居之安。(程颐)
12、识道以智为先,入道以敬为本。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故敬为学之大要。(程颐)
13、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程颐)
14、盖上下、本末、内外,都是一理,方是道。(《二程集》第3页)
15、天者理也。(程颢)
16、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程颢)
17、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程颢)
18、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程颢)
19、至公无私,大同无我。虽渺然一身,在天地之间,而以天地无异也。(程颢)
20、圣人以大公无私治天下。(程颢)
21、治天下国家,必本诸身。其身不正,而能治天下国家者,无之。(程颐)
22、圣人之道,坦如大路,学者病不得其门耳,得其门,无远之不可到也。(程颐)
23、经所以载道也,诵其言辞,解其训诂,而不及道,乃无用之糟粕耳。(程颐)
24、盖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体则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其用则谓之神,其命于人则谓之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二程集》第4页)
25、穿凿系累,自非道理。故有道有理,天人一也,更不分别。(《二程集》第20页)
26、致知在格物。格,至也。物,事也。事皆有理,至其理,乃格物也。(程颐)
27、《大学》论意诚以下,皆穷其义而明之,独格物则曰“物格而后致知”,盖可以意得而不可以言传也。自格物而充之,然后可以至圣人。不知格物而先欲意诚心正身修者,未有能中于理者。(程颐)
28、“致知在格物”,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因物有迁,迷而不知,则天理灭也,故圣人欲格之。(程颐)
29、致知则智识当自渐明。(程颢)
30、君子之学,将以反躬而已矣。反躬在致知,致知在格物。(程颐)
31、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穷其理,然后足以致之,不穷则不能致也。格物者适道之始,欲思格物,则固以近道矣。(程颐)
32、学不贵博,贵于正而已,正则博;言不贵文,贵于当而已,当则文;政不贵详,贵于顺而已,顺则详。(程颐)
33、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程颢)
34、学以不欺暗室为始。(程颐)
35、学贵信,信在诚。诚则信也,信则诚也。(程颐)
36、不信不立,不诚不行。(程颐)
37、多闻识者,犹广储药物也,知所用为贵。(程颐)
38、不深思则不能造其学。(程颢)
39、学者岂有无思而得其乎?(程颐)
40、学原于思。(程颐)
41、民可明也,不可愚也;民可教也,不可威也;民可顺也,不可强也;民可使也,不可欺也。(程颐)
42、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固本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足衣食。(程颐)
43、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程颢)
44、政在修己,身正则官治。(程颐)
45、养民者,以哎其力为本,民力足则生养遂,然后教化可行,风俗可美。是故善为政者,必重民力。(程颐)
46、善言治者,必以成就人才为急物。人才不足,虽有良法,无与行之矣。欲成就人才者,不患其禀质之不美,患夫师学之不明也。师学不明,虽有美质,无由成之矣。(程颐)
47、治道之要有三:曰立志、责任、求贤。(程颐)
48、举措合义则民心服。(程颐)
49、多权者害诚,好功者害义,取名者贼心。(程颐)
50、有田则有民,有民则有兵。(程颐)
51、用兵以能聚散为止。(程颐)
52、事事物物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惟止之各于其所而已。止之不得其所,则无可止之理。(程颐)
53、事以急而败者十常七八。(程颐)
54、天地之道,至顺而已也。大人先天不违,亦顺理而已矣。(程颐)
55、天地所以不已,有长久之道也。人能常于可久之道,则与天地合。(程颐)
56、阴过之时必害阳,小人得势必害君子。欲无害者,惟过为防耳。弗过防之,从或戕之。(程颐)
57、官守当事,不可以苟免。(程颐)
58、德者本也。一德立而百善从。(程颢)
59、德善日积,则福禄日臻。(程颐)
60、诚无不动者:修身则身正,治事则事理,临人则人化,无往而不得,志之正也。(程颐)
61、诚者天之道,敬者人事之本,敬则诚。(程颢)
62、敬胜百邪。(程颢)
63、中心如自固,外物岂能迁?(程颢)
64、有欲则不刚,刚者不屈于欲。(程颢)
65、富,人之所欲也,苟于义可求,虽屈己可也;如义不可求,宁贫贱以守其志也。非乐以贫贱,义不可去也。(程颐)
66、人皆可以至圣人。——孝者所当孝,弟者所当弟,自是而推之,则亦圣人而已矣。(程颐)
67、雷由阴阳相搏而成。(程颐)
68、雨水冰,上温而下寒也;陨霜不杀草,上寒而下温也。(程颐)
69、冬至之前,天地闭塞,可谓静矣。日月运行,未尝息也,则谓之不动可乎?故曰动静不相离。(程颐)
70、天地之间,感应而已,复尚何事?(程颐)
71、天地日月,其理一致。月受日光而不为之亏,月之光乃日之光也。地气不上腾,天气不下降;天气下降至于地中,生育万物者,乃天地之气也。(程颐)
72、天地之化,虽荡无穷,然阴阳之道,寒暑昼夜之变,莫不有长久之道,所以中庸也。(程颐)
73、阴阳之气,有长存而不散者,日月是也。有消长而无穷者,寒暑是也。(程颐)
74、天地生物之气象,可见而不可言,善观于此者,必知道也。(程颐)
75、事君者,知人主不当自圣,则不为谄谀之言。知人臣义无私交,则不为阿党之计。(程颐)
76、择才而用虽在君,以身许国则在己。道合而后进,得正则吉矣。(程颐)
77、君贵明,不贵察;臣贵正,不贵权。(程颐)
78、人心必有所止,无止则听于物。惟物之听,何所往而不妄也?(程颐)
79、耳目能视听而不能远者,气有限也。心无远近。(程颐)
80、论性而不及气,则不备;论气而不及性,则不明。(程颐)
81、气质沉静,于受学为易。(程颐)
82、言愈多,于道未必明,故言以简为贵。(程颐)
83、公则同,私则异,同者天心也。(程颐)
84、所守不约,则泛然而无功。约莫如敬。(程颐)
85、守之必严,执之必定。(程颐)
86、人以累物为患,必以忘物为贤。(程颐)
87、观物理,于察己之理明,则无往而不识也。(程颐)
88、君子循理,故常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程颐)
89、万物之始,气化而已。既形气相禅,则形化长而气化消。(程颐)
90、非仁无以见天地。(程颐)
91、勇一也,而用不同。勇于气者,小人也;勇于义者,君子也。(程颐)
92、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程颐)
93、天下之聚,贵以正。聚不以正,于人则为苟合,于财则为悖入。(程颐)
94、欲利己者必损人,欲利财者必敛怨。(程颐)
95、不以己待物,而以物待物,是谓无我。(程颐)
86、哲人知几,诚之于思乎!志士厉行,守之于为乎!顺理则裕,而从欲则危乎!(程颐)
97、孝当孝,悌当悌,则圣矣。从洒扫应对上可观圣人气象。(程颢)
98、圣人之明犹日月,不可过也,过则不明矣。(程颐)
99、易者,变而不穷也。(程颐)
100、佛者之学,若有止则有用。(二程粹言)
以上所选,仅是二程语录的一部分。二程在900多年前的那样一个时代,对天地自然、社会人伦思考、探索、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令人十分钦佩。敬胜百邪,诚致千祥。以敬诚之心,领悟二程语录,必受用无穷。
二程立言之动因,是基于对易经和儒、道学说的学习、研究、领会、感悟、阐释和弘扬。唐朝以前读五经,宋代之后学四书。宋代以前没有“四书”的概念和说法,《大学》、《中庸》是《礼记》中的两个章节,经二程兄弟校注、改正并重新阐释以后,认为其内容极为重要,应该摘出来独立成篇。儒学集大成者朱熹根据先师二程对《大学》、《中庸》的重视及用意,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逐一进行注解并分别刊刻成册,被称之为四书。从此广为流传,名声鹊起。《四书》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记载了儒家先哲的智慧,也体现出早期儒学形成的嬗递轨迹,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深远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世界思想史也必将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在二十一世纪,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必将在中国和世界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堪称为世界和平与繁荣必欲凭籍、必欲遵循的中华民族之文化精华。
四书是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成为宋代后期至清末八九百年来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现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的《语文》课本中节选的“四书”内容,以及中考和高考中的《四书》名句、成语或选段,都具有异常重要的分量;国家公务员和省市县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招考中,也经常引用《四书》内容。四书中诸多名句及其思想,已经融入中国人的思维观念,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和习惯。领导讲话、党校教育、行政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四书中引用的内容更是频频多见,言简意赅、无可替代,启迪深刻、发人深省。
二程之部分粹言释义
《二程粹言》是诸多弟子记录的程颢、程颐讲学、谈话要点,史书记载为曾经“程门立雪”的理学名家杨时汇辑整理。此书共分为《论道》、《论学》、《论书》、《论政》、《论事》、《天地》、《圣贤》、《君臣》、《心性》、《人物》等十篇。朱熹曾说,程颢之言发明极致,善开发人;程颐之言即事明理,尤耐咀嚼。然当时记录既多,卷帙又浩繁,读者不能骤窥其要旨;加之诸弟子所记录又各以己意为增损,尤不免互相抵牾庞杂,故朱子曾拟删定其为节本,因故而未就。杨时为程门高弟,亲承二程指授,记录真切,少有芜杂,故择其要者,把恩师讲学的口语译成文言,编为十篇,而成此书,并以“粹言”为名。十篇思想,大同于《二程遗书》。关于天理论,云“人之所以为人者,以有天理也。天理之不存,则与禽兽何异矣!”认为只要为臣者“诚积而动”,君主“则虽昏蒙可开也,虽柔弱可辅也,虽不正可正也。”反映了二程“格物致知”论完整的思想体系,“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穷理然后足以致知,不穷则不能致也”。《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惟时师事二程,亲承指授,所记录终较剽窃贩鬻者为真,程氏一家之学,观于此书亦可云思过半矣。”《总目》所说为公允之辞。有学者认为:此书对研究二程理学思想体系,诚不可或缺。
国内外也有研究者认为《二程粹言》的辑录者另有其人,比如世界著名的汉学家、伦敦大学东方研究院葛瑞汉教授就有这样的观点。
《二程粹言》单行本主要有《四库全书》本;各种版本的《二程全书》均收载此书,中华书局在1983年以后出版的《二程集》,亦收录此书;程宗富、程泽匠先生编著、2017年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程门道学经》亦辑入《二程粹言》。
《二程粹言》和《二程语录》有交叉重复的内容,其中的经典语句甚多,精辟深刻,耐人寻味,值得仔细品读,值得虚心领悟。
1、事之为革,若畏惧而不为,则失时为害。
事物到了需要改革的时候,就要及时改革、一定改革,如果畏缩不前、惧怕困难而不改革,这样就会失去机会,贻害国家、贻害社会、贻害民众,成为千古罪人。
2、 诚无不动者,修身则身正;治事则事理。
没有真诚不能感动的事物,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真诚,若善于修养身心,身心则必然端正;若善于治理事物,则事物必然有条不紊、顺理成章。
3、君子之心,欲人同其善;小人之心,欲人同其恶。
君子的思想观念,总是希望别人也和他一样善良、美好;小人的想法,总是希望别人也和他一样丑陋、邪恶。
4、治道之要有三,曰:立志、责任、求贤。
治学之道、治国之道的要点有三个方面:树立自身的志向,肩负起应当承担的责任,学习圣贤、求贤若渴、做圣贤一样的善良而有道德的人。
5、君子之遇艰阻,必反求诸己,而益自修。
君子遇到一些艰难险阻,一定会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从而会更加重视、进一步加强自身的修养。
6、多权者害诚;好功者害义。
惯于玩弄权术的人,必然会有失诚心、加害诚信,也会伤害、迫害讲诚信的人;贪求功名利禄、好大喜功的人,则会见利忘义、见利弃义、见利害义。
7、妄得之福,灾亦随焉;妄得之得,失亦继焉。
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福乐,灾难也会随之而来;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钱财,继之而来的必然是失去财产。
8、共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听君子一席谈话、一番教导,比读十年书还有益,胜过读十年书的好处。
9、知过而能改;闻善而能用。
知道自己有过错,就能够改正;听到、见到别人善良的言行、听到别人好的建议,就能够学习、采纳。
10、善学者之于心,治其乱,收其放,明其蔽,安其危。
善于学习的人会专心致志、一心一意,会管理自己的思想,不让其混乱,不让其放荡,去掉所受的蒙蔽,使不安情绪平静。
11、学莫大于知本末终始。
学习的大道,求学的真谛,没有比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弄清楚事物的发展规律更重要的。
12、武夫之勇可能也;克己自胜,非君子之大勇不可能也。
一个武夫的勇气,普通人都有可能做到;但是要克服自己缺点错误、要战胜自己,如果不是道德高尚的人,如果没有君子的大智大勇,就很难做到、不可能做到了。
13、学不博者,不能守约;志不笃者,不能力行。
学识不够渊博,就不能够得到其中的要点;意志不够专注坚定、不能专心致志,就不可能去努力践行。
14、教不立,学不传,人材不期坏而自坏。
如果不建立良好的、行之有效的教育体系、制度,没有优秀的、敬业善教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学说、知识就无法被传授,那些本可以成才的人、可以教育好的人,也自然会废弃、毁坏。
15、践行其言而人不信者有矣,未有不践言而人信之者。
即使一个人说话算数、言行一致,也有人不相信这个人,这种情况是有的、是存在的,但从未见过言行不一从而会被人信任的人。
16、君子之学贵一,一则明,明则有功。
君子学习、君子做学问,贵在能够专一,专一的学习,就会通达事理、明白道理,通达、明白之后,就会学有所成、功成名就。
17、言不贵文,贵于当而已。
言语不在辞藻的华丽动听,而贵在能够把话说的得体,当讲则讲、不当讲则不讲,贵在能够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场合讲出适当的语言。
18、进学不诚则学杂。
求学若不能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就会杂乱无获。
19、善学者,当求其所以然之故,不当诵其文过目而已也。
善于学习的人,应当探求学问的深义、真谛,知晓其中的道理,不能只是去读诵文章,看过一遍就算了。
20、洪钟未尝有声,由扣乃有声;圣人未尝有知,由问乃有知。
扣:敲打。洪钟是没有声音的,因为有人敲打,才发出了声音;圣人也不一定有多少知识和智慧,是由于人们经常请教问题,才有了知识、有了智慧。
21、言以简为贵。
说话贵在简明扼要。
22、难胜莫如己私。
战胜自己的私心是最困难的事情。
23、作成人材难,变化人材易。
培养、造就、成就一个人才、人材很难,改变、转化、毁掉一个人才、人材则很容易。
24、君子之遇事,一于敬而已。
君子遇到事情、对待事物,始终如一地谨慎、谦虚,心存敬畏,处处敬畏。之所以成为君子,就是因为他遇到事情始终具有敬畏之心而已。
25、善为政者,必重民力。
善于治理政务的人,必定很重视民众的生活状况、生存权利、财力物力,必然很重视民众的智慧和力量。
二程理学之稽考研究
凡是“为天地立心”、以诚敬之心仔细品读、研究二程理学的专家、学者,皆深有感慨:在历史的长河中切身感悟、领略两程,宛若夜仰星空,璀璨夺目的文化哲学星辰,不仅使人类既是在漫漫长夜也可以方向明确,而且在当代和今后还仍然会在巨星再现的中华民族和人类历史的上空,恒久的闪烁着明丽深邃之光。
不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许多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著名学者,都对二程理学进行了深层次、多方面的研究、阐释。这里摘编其中的一小部分,以飨读者。
当代学者谭继和先生在《程门道学经》的序言中写道:程门道学是东方智慧的一个结晶体,程颢、程颐是文化中国历史上一对闪亮着特殊异彩的双子星座。
朱熹和吕祖谦合编的《近思录》将二程理学的基本内涵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以探讨道体和生命为目标;二是以穷理为精髓;三是以存天理、去人欲为存养功夫;四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质;五是以成圣为目的。
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王博先生在《弘扬二程理学思想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一文中,直抒胸臆、广酬物变:二程在理的本意基础上,将自然之理和伦理道德之理蕴含其中,并将孔孟儒学仁义礼智信的内容归纳为理,创立了以天理论为哲学基础,以正人心、修道德、明义理为核心的理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社会规律和安身处事、治国理政应遵循的原则与规范。不仅影响中国社会900多年,而且随着中西方文明对话的发展,理学中包含的理性主义,将影响世界文明的进程。
王博先生认为:二程理学继承了儒家经典中仁义礼智信等心性修养,将成德成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哲学的最高理想。二程理学的核心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理性主义世界观;二是成德、成圣的道德修养观;三是“中、正、诚、敬、恕”立身处世原则;四是“公、德、仁、顺、和”治国理政之道;五是利不妨义的义利观。
王博先生认为:二程创立的理学经朱熹集大成,成为程朱理学,在宋、元、明、淸时期成为中国正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二程理学与孔孟儒学相比,内容更丰富、更富思辨性,被称为新儒学。二程理学在十三世纪初传入日本和朝鲜,对东亚各国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程理学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当代人的影响,深刻而广泛,经过以朱熹为代表的群经诸子继承发展,奠定了此后近千年中国正统文化的基础。二程的经典格言已烙印在人们的思想和口语中,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千百年来,既是目不识丁的乡民也懂得做事要讲道理。为官方和民间普遍称道的常用语:天理良心、天理人心、天理人情、理所应当、理该如此、诚心诚意、诚信友善、诚致千祥、敬胜百邪、尊敬、致敬、敬重、敬爱、敬仰、恭敬、敬辞、敬慕、敬献、敬意、喜敬、寿敬、敬酒、敬香、敬业爱岗、慎始敬终、修身养性、学原于思、不进则退、穷则思变、过犹不及、无欲则刚、欲速则不达等等,都是二程理学的主张或者二程语录、粹言的流变。人们谈到一些为非作歹、不得人心的人和事,会愤愤不平的说“天理难容”、“天理不容”、“伤天害理”等等,这种“理”仍是程朱理学范畴内的“理”;诚实、诚信、诚心、诚意、真诚被视为良好的道德品质,一代代流传下来;敬所延伸的敬业精神被视为成事立业的基础,至今备受推崇,并被广泛应用。出自日本明治维新三杰西乡隆盛《西乡南洲翁遗训》的“敬天爱人”,即深受二程理学思想影响,“天”就是道理,合乎道理、遵循道理、敬畏道理即为“敬天”;而人都是自己的同胞,以仁慈之心关爱众人就是“爱人”,这和西方博爱思想的真正内涵、实质意义异曲同工。做人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把员工放在首位,已经或正在成为日本和西方所有企业的经营理念。
吴建设先生认为:程颢、程颐理学思想,是在对孔孟儒学创造性继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与发展的结果。在新时期实现二程理学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就要解决二程理学的当代表达问题,即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二程理学进行新的概括和阐释,将二程理学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弘扬二程理学精粹。
吴建设先生认为:二程理学体现了符合道德规范的处世原则。二程将天理赋予了丰富的哲学内涵,为中国人建立了道德哲学,确立了道义自觉。宋代的文人士大夫以二程为代表,着眼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人们确立伦理道德,为社会的道德重建作出了重要贡献。二程的突出贡献,在于将“理”作为道德观念,重建人的道德信仰,为人们建立了日用而不觉的核心价值观。第一,二程从天道出发,为理寻找天道依据。上古时期,人们认为上天主宰人的命运。二程打破这一思想桎梏,将理纳入天道范围。程颢说:“天者理也。”意思是天有自己的运行规则,将天人格化,告诫人们不能违背天理。第二,二程从人伦道德出发,认为理是人的伦理道德,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孝悌都纳入理的范畴。第三,二程为人的视听言动建立起符合理的规范。正是由于二程对理的创造性转化,使理成为社会公认的道德原则。以至千年后的今天,普通民众都知道为人处世要讲理。理学是道德哲学,是教人学做人之学。
吴建设先生认为二程理学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一是天人合一的理性主义世界观。程颢说:“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意思是自然界和人是一体的。人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二程理学的理性主义,包括遇事不走极端、理性地看待与处理问题、节制人的非分欲望等,这些思想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具有启迪价值。
二是成德、成圣的道德修养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如何成德、如何成就人品的问题。就理学的核心内涵来说,如何成德、如何成圣始终是二程关注的重要命题。程颢说:“‘德不孤,必有邻’,一德立而百善从之。”程颐说:“凡学之道,正其心、养其性而已。中正而诚,则圣矣。”也就是说,做到了中、正、诚,就是圣人。程颢则更通俗地说:“孝当孝,悌当悌,则圣矣。从洒扫应对上可观圣人气象。”
三是“德、中、诚、敬、恕”的立身处世原则。二程认为,德为人之本。程颢说:“古之君子,修德而已。”中为处世之道,为人处世要坚守中道。程颐说:“中者,无过无不及之谓也。圣人之学,以中为大本。”为人处世要坚持原则,不走极端、不偏不倚。诚是修身之本。程颐说:“诚无不动者,修身则身正;治事则事理,临人则人化。”敬是成事之本。程颢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此是彻上彻下语,圣人无此语。”恕是指对人要宽恕。程颐说:“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忠恕一以贯之。忠者天理,恕者人道。”
四是“公、正、仁、顺、和”的治国理政之道。程颢说:“圣人以大公无私治天下”,“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强调“为公”的治国理政理念。正是强调为政者要身正。程颐说:“政在修己,身正则官治。”“治天下国家,必本诸身,其身不正,而能治天下国家者,无之。”仁是强调为政者要仁爱,行仁政。程颢说:“民须仁之,物则爱之。”顺是指治政要顺从自然规律、顺应民心。程颢说:“天下之理,本诸简易,而行之于顺道,则事无不成。”程颐说:“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和是指使人心悦诚服,和谐、和睦相处。程颐说:“众心暌乘,则有言不信;万邦协和,则所为必成。”
五是利不妨义的义利观。从存天理、节嗜欲出发,二程提出利不妨义的思想。程颐说:“圣人于利,不能全不计较,但不至妨义耳。”程颢说:“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程颐说:“富,人之所欲也,苟与义可求,虽屈己可也;如义不可求,守贫贱以守其志也。非乐以贫贱,义不可去也。”这些论述告诫人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做到利不妨义、以义为先,不能见利忘义。
吴建设先生认为:二程理学对当今如何做人和为官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形势下,对二程理学进行创新性发展,就是赋予二程理学的当代意义。
吴建设先生经过深入研究、认真思考,就二程理学在当代应用创新方面提出的系统观点如下:
以天理立心。天理是自然规律和人的伦理道德,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准则和精神信仰。以天理立心,就是以天理来建立人的良心、良知,确立人的道德、道义自觉,告诫人们不能作伤天害理之事。比如,科学家要把遵循自然规律作为天理,医生要把不以治病谋利作为天理,教师要把教书育人作为天理,法官要把公平判案作为天理。
以节欲养心。对人的正常欲望,二程并不反对,反而鼓励人们去争取。程颐说:“以富贵为贤者不欲,却反人情。人无利,直生不得,安得无利?”正常的欲望、合理的需求,获取心安理得。但膨胀的欲望、不合理的需求,如不控制、节制,将毁及自身。面对各种诱惑,人要控制不合理的欲望,去掉贪欲、嗜欲、非分之欲,养淡泊之心、浩然之气。
以诚敬立身。二程认为,诚敬是安身立命之本,是立身立德的根本途径。程颢说:“诚者天之道,敬者人事之本,敬则诚。”程颐说:“未及诚时,却须敬然后能诚。”对任何事,只要你怀着一种恭敬的态度去对待,就有了诚意,就能把事做好。当今社会,最缺乏的就是诚敬。如果我们能确立诚敬思想,以此修身立德,打好立身根基,就能行稳致远。
以正身治家。程颐指出:“天下之治,正家为先。治家之道,以正身为本。”人们通常说治家之道是孝和悌,而程颐却对家长提出身正的要求。程颐说:“正家之本,在正其身。正身之道,一言一行,不可易也。……言慎行修,则身正而家治矣。”在当今社会,家长是否身正,关乎家的兴衰成败。在种种诱惑面前,如果家长身正,不为诱惑所动,其家清廉自守,自然家道兴旺。
以义利处世。义利之辨是二程理学的重要命题。二程不反对利,但是反对见利忘义,告诫人们在面对诱惑的时候,要分清是非、坚守道义底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二程的义利观仍然是人们正确处理义与利的重要原则。
以公心治国。二程强调为政者要有大公之心,有为天下百姓谋福利的宽广胸襟。程颢说:“至公无私,大同无我。虽渺然一身,在天地之间,而以天地无异也。”程颐说:“政在修己,身正则官治。”这里的修己还是指要使当政者有大公之心,不谋私利。二程关于至公无私、身正官治的论述,对于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以民生为本。二程继承了儒家民生为本的思想,将其提升到为政之道的高度。程颐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固本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足衣食。”程颐还说:“为政之道,以厚民生为本,以顺民心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厚民生就是执政者要关注民生,以民生为本,使人们富裕起来。程颢在十几年的从政工作中,将儒家以民生为本的思想贯穿于县政实践,深得百姓爱戴。二程以民生为本的思想,与当前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高度契合,也是今天为政者应遵循的执政理念。
吴建设先生的以上论述,在现实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程著作被后人辑录为《河南二程全书》、《程颐文集》、《易传》和《经说》,《二程集》是程颢、程颐全部著作的汇集 ,内容包括遗书、外书、文集、易传、经说、粹言,其中程颐的著作居多。
赵振先生付出诸多勤劳与智慧,所编著的《二程语录研究》,由人民出版社于2015年10月出版。
现居北京、年逾八旬的程宗富先生,博览群书、博采众长、精钻细研、精工细作,与程泽匠先生以诚敬之心辑录合著、并于2017年1月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程门道学经》,分门别类、详实可考,具有重要价值。当代学者谭继和先生评价说:这本书一是具有二程道学的学术原典性质,二是具有对程门经典道学的疏证性质,三是具有对程氏道学经典的现代文化解读性质。《程门道学经》浸透了程宗富、程泽匠两位先生的诚敬之心和勤劳智慧,内容丰富,道功深厚,条理清晰,难能可贵,可学可研、可察可鉴,可点可赞、可喜可贺。
笔者在这里向研究阐发二程理学、意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承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意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孜孜不倦、上下求索、辛勤耕耘的所有学者、工作者和实践者,深表谢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程为学及从政典故
1、如沐春风
南宋·朱熹《伊洛渊源录》卷四:“朱公掞见明道于汝州,逾月而归。语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月’。”意思是北宋程颢(明道)讲课授学和颜悦色、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弟子朱光庭听程颢老师讲课如春风拂面,心情舒畅,心旷神怡,如痴如醉,因而回到家乡后,逢人便以“如沐春风”之义赞扬程颢老师讲学的精妙。后来引申的成语意思是: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犹言与高人相处而得到教益或感化,就像受到春风的吹拂一般。另外一种寓意是比喻沉浸在美好的环境中,形容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如同沐浴在和煦宜人的春风里。
2、程门立雪
这个成语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与游酢求学的故事。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人称神童。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成就斐然。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备受欢迎。程颢、程颐兄弟博学广识、颇负盛名。杨时考中进士以后,为丰富自已的学问,称病放弃官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去世,他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有一天,他和朋友游酢一同去拜见程颐请教问题,但是正遇上先生闭目养神,坐着打盹(另一说是先生在坐禅),杨时和游酢不忍心打搅先生,便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外的雪地里,耐心等候。待程颐先生醒来,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有些资料说三尺多厚,似有夸张),而杨时和游酢依然恭立未动,且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后来杨时、游酢均学有所成,皆为国家栋梁之才。后人将二位学者虚心耐心、谦恭求学的故事称为“程门立雪”,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心诚意坚。“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就这样成了尊师重教的千古美谈。
3、张载赞二程
在中华民族史上代表知识分子文化理想、发出志士仁人情怀心声,引吭高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豪情壮志、豪言壮语的张载先生,学识渊博、大名鼎鼎,深受范仲淹和朝廷的赏识。嘉祐二年(1057年),三十八岁的张载赴汴京(今开封)应考,时值欧阳修主考,张载与苏轼、苏辙兄弟同登进士,在候诏待命之际,张载受宰相文彦博支持,在开封相国寺设虎皮椅讲《易》。期间遇到了程颢、程颐兄弟。张载比二程年长十二、三岁,但他虚心待人,静心听取二程对《易经》的见解,然后感到自己学得还不够。第二天,他对前来听讲的人说:“易学之道,吾不如二程。可向他们请教。”二程从此在京城名声大震。
4、程颢妙破讹诈案
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年---1078年),程颢曾以寥寥数语破了一件讹诈案。当时,有一张姓财主得急病死,棺木埋葬后的第二天,有一老者到他家门口,对着财主唯一的儿子说:“我是你父亲,现在我年纪大了,无依无靠,来和你一起生活。”接着,老者一五一十向财主的儿子说明了来由。财主的儿子非常惊讶,于是两人一起到县府,请县令程颢判决。老者先说,“我是个郎中,因家中贫困,四处流浪,为人治病,一年中很少回家。妻子生下儿子,无力抚养,只得狠狠心把儿子送给张财主。某年某月某日,由村上的李某抱去,邻居阿毛亲眼看见。”程颢问:事隔多年,怎么还能记得这样详细?老者说:“我是从远地方行医回村后才听说的,当时记在处方册的背后。”并从怀里掏出处方册递给程颢,上面用毛笔写道:某年某月某日,某人把小儿抱走,给了张三翁。
程颢问知财主的儿子已经36岁,而死去的财主是76岁,于是判定真伪。程颢对老者说:财主儿子出生的时候,他父亲才40岁,这样的年纪,怎么会被称作张三翁呢?老者听罢无法狡辩,不得不承认自己冒认儿子,只想讹诈财主家产的事实。该案遂破。
5、天下事非一家私议
程颢在朝廷任御史期间,恰逢宋神宗安排王安石在全国推行“熙宁变法”。“熙宁变法”一经铺开,便立刻激起众多士大夫的反对。在北宋士大夫之间,反对变法者的程度和态度也不尽相同。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翰林学士范镇、御史中丞吕公著等人对新法明确表示反对,其中司马光最为激烈,他曾对宋神宗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司马光和王安石,势同水火,难以相容。而程颢作为反对者阵营中的一员,态度上却温柔敦厚多了,一贯沉着冷静、客观公正。
王安石作为朝中权大势重的人物,也对程颢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尊敬,尽管王比程还年长十一岁。在讨论变法时,遇到大臣思想不通处,王安石必声色俱厉,暴跳如雷,甚至贬人官职。某次,程颢受命前来议事,见状不慌不忙地劝王安石道:“天下事非一家私议,愿平气以听。”王安石见是程颢所言,又道理俱在,因此“安石为之愧屈”。
程颢说话做事,有理有节,不动真气,他只是反对变法的不合理内容。他任御史期间,多次上书宋神宗,认为那么多的人反对变法,必然有其反对的理由,天下没有因为反对者过多而能够成功的改革。他以支持和反对改革人数的多寡来预测改革的成败,这倒与其他士大夫或批评王安石的长相或贬低王安石的人品不同。不过程颢这一反对的理由,最终也确实一语成谶。变法的对错好坏姑且不论,程颢在变法中所表现的温柔敦厚,颇具君子之风,刚烈火爆、趾高气扬的王安石,对他也心存尊敬。
6、御史不知上未食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接受御史中丞吕公著的推荐,提拔程颢为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监察御史是言官,其职责是规劝皇帝、纠察百官。然而对于士大夫来说,纠察百官好说,但规劝皇帝却非易事。因此,很多监察御史履职,或碍于情面,或担心权威,或害怕打击,往往形式重于内容,走走过场、敷衍应付,不过是让皇帝表现一下纳谏的姿态而已,至于纳不纳、纳什么、怎么纳,不会予以深究。
程颢任监察御史,却比较执着、认真,遇有不妥,事出必论列,不会阿谀奉承,他赤胆忠心、公私分明、是非分明,直抒己见、尽职尽责。某日午餐时间已过,程颢仍坐在皇帝旁边开诚布公、孜孜不倦的耐心述说,宋神宗饥肠辘辘,又不好明言。然而侍从却急不可耐,便正色对程颢说:“御史不知上未食乎?”直白的意思是说:程御史,你不知道皇上还没吃午饭吗?程颢这才如梦方醒、恍然有悟,遂意犹未尽、依依不舍地退了出来。这个事情经过,在当时的朝野上下被传为美谈。
7、《千家诗》七绝第一首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程颢的浩然正气与浪漫主义诗仙李白的精神境界,遥相呼应、异曲同工。《千家诗》所选的七绝第一首,就是程颢的《春日偶成》,阅读欣赏其文字优美的诗句,领略其悠闲自得的状态,令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文如其人,程颢为官为文的生活态度,跃然纸上,令人敬佩: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予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8、圣人之仁,养物而不伤
程颐不仅有高尚志向,同时有养物不伤的仁者情怀。有一次他看到家人买小鱼喂猫,便写了一篇《养鱼记》:“书斋之前有石盆池。家人买鱼仔食猫。见其煦沫也,不忍,因择可生者,得百余,大者如指,细者如箸。支颐而观之者竟日,始舍之,洋洋然,鱼之得其所也;终观之,戚戚焉,吾之感于中也。吾观古圣人书,观古圣人政禁,数罾不得入池,鱼尾不盈尺不中杀,市不得鬻,人不得食。圣人之仁,养物而不伤也如是。”读着这篇文字,我们看到程颐由爱鱼之生命而及万类天地中的生命,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圣人之仁、养物而不伤的情怀。
9、颜子所好何学论
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刚满二十岁的程颐随父亲程珦来到京师开封。位于铁塔下的太学,接纳了这位后来成为北宋思想界一代大师的青年才俊。
宋朝的太学是皇室的最高学府。当时著名的教育家胡安定(胡瑗)执掌太学。一日,程颐游太学。见胡安定正在讲堂上问诸生“颜子所好何学”?并以此为题让太学生们写策论。程颐写了一篇《颜子所好何学论》:“颜子所独好学者,何学也?学以圣人之道也!”
程颐开宗明义,指出颜子一生所学习、研究、追求的,是达到圣人的道德和境界。继而程颐指出:圣人是可学而知之。那么什么是圣人的道德境界呢?程颐说:“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为人”。五行即仁义礼智信。做到了五行,就进入了圣人的境界。五行为中,“中正而诚,则圣矣”。
“故颜子所好,则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无言,非礼勿动”,即:视听言动,非礼勿为。胡安定读了程颐的文章后,当即约见程颐,并以学职之位相许。也就是说因为即兴写了这样一篇文章或做了一个即兴演讲,使程颐由弱冠之年的儒生登上了堂堂太学的讲坛。
二程理学的历史贡献
洙泗流域出孔孟,伊洛圣地育二程。
日本德川幕府时代的著名哲学家木下顺安写诗赞道:“滔滔儒流天地始,发源太极少人窥。羲黄尧舜百王祖,孔孟程朱万世师。”
二程理学是盛世哲学、圣贤哲学,对后世政治文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宋代之后,所有成就卓越的皇帝,无不重视二程理学的教育、传播、应用和弘扬。
二程理学之根本特点就是将儒家、道家的社会伦理道德和个人信仰理念,构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系统化的哲学及信仰体系,并使其逻辑化,心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这使得理学具有极强的自主意识,形成了理高于势,道统高于治统的政治理念,为抑制官方腐败,使中国政治在宋代以后走向平民化、为广大民众和社会贤达参政议政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使得逻辑化、系统化的以遵道循理为主宰的“天理论”,取代了粗糙、片面且有迷信色彩的“天命观”,是中国及世界哲学思想的一次巨大飞跃。
历代以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所有跨入校门的学子都要受到的教育和曾经有过的雄心壮志。但如何才能够实现修齐治平这一伟大抱负,在二程修改、阐释的《大学》里,给出了明确答案: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就是说,欲平天下者,一定要懂得天下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即天理。懂得天理最基础的方法,就是格物致知。
把上面的内容归纳起来,就是说如果我们要真正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其基本路径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是修身齐家,修身齐家的基础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二程理学,是孔孟学说和道、释合理思想的发扬光大,是儒释道学说在理性化方面实现的历史上第一次伟大转型思索、考证释义和与时俱进的发展升华,是中国和世界哲学研究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更是从南宋开始被官方和民间普遍推崇的治国处世之道德伦理哲学。不论是北宋以后的哪个朝代,凡是官方和民间推崇并遵循、实践这一理论学说的时期,就兴盛;凡是官方和民间亵渎并违背、叛离这一理论学说的时期,就衰败。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二程理学诞生于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宋仁宗时期,曾受到了朝廷志士仁人的高度重视,但并没有被宋神宗以后的北宋皇帝真正用以治国安民、富国强兵,因而宋代在仁宗、神宗之后日趋腐败、积贫积弱、并导致靖康之变,倍受屈辱、一衰再衰、直至灭亡。
程朱理学自南宋被定为官方和民间正统学说兴盛以后,其影响在国内外就越来越大。
易经是中华哲学的起源,从老子、孔子及其优秀弟子到孟子、庄子时代,是中国及世界哲学思想的第一次巨大飞跃;从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到二程四大弟子(杨时、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再到杨时的弟子罗从彦、李侗及其杰出弟子朱熹时代,是中国及世界哲学思想的第二次巨大飞跃;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孙中山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和世界哲学思想的第三次巨大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同时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与中国和世界的现实状况相结合的科学理论和最新成果,是我们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持续健康的发展中国和解决当前世界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人类历史上哲学思想的第三次巨大飞跃,必然促成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繁荣昌盛、富强文明、伟大复兴,必然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和谐构建、共同发展,并最终促成世界大同。
纵观几千年的中国和世界历史,举世公认的、以姓氏命名且影响巨大而深远的学说,在马克思之前,屈指可数,二程理学、程朱理学,使所有致力于中华民族祥和安宁、富强文明、伟大复兴和世界人民和平繁荣、发展趋同、休戚与共的志士仁人,高度关注、倍加重视,格外醒目、引人注目、光彩夺目、举世瞩目。
从老庄道学、孔孟儒学到程朱理学,经历了一千多年;从程朱理学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经历了将近一千年。
少年毛泽东在新兴的东山学堂、在长沙师范学校,就是受到启蒙老师格物致知、正心修身教育的影响,走上了治国平天下的道路。当年的毛泽东和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政治家,上下求索、深入调查,从而找到了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就是一个格物致知过程。少年邓小平和年轻的赵世炎、王若飞、蔡和森、李富春、陈毅、聂荣臻等远赴欧洲,同样是一个格物致知的过程。那个时候的青少年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胸怀远大的革命家、政治家,更多的是受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他们接触到并且深入学习、研究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之后,将两者和中国当时的实际结合起来,就开始了振兴中华的漫漫征程,取得了巨大成功。
幸有新领袖,中国必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对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对伟大祖国诚意正心,对党的誓言诚意正心,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最伟大、最切实的初心。这个初心就是让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不再受人欺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全体人民过上平安祥和、健康幸福、扬眉吐气的生活,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就是一心一意、凝心聚力、聚精会神,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伟大复兴。
近代以来,在以二程理学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感召和鼓舞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在经历了开天辟地、改天换地、惊天动地的阶段以后,正在以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于大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引领下,实现翻天覆地、欢天喜地的伟大梦想。
二程理学的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
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习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要完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创新宣传理念、创新运行机制,汇聚更多资源力量。”习总书记这一段讲话,之所以在这里又一次应用,就是因为人民领袖讲得太好了,内容太重要了,意蕴太深刻了。这一篇文章的创意极其研究重点、谋篇布局,就是受习总书记重要讲话感召的探索实践。
在各种相关的重要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多个维度反复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要“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洞若观火,真是讲得太精彩了。倾听、学习总书记的讲话是一种思想洗礼和精神享受,启迪教育意义及其深刻。习总书记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许多重要论述和经典语录,这里虽然难以一一摘编,但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虚心领悟、深刻理解,一定要切实认识到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这些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等,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就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的精神气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丧失了根脉、丢掉了灵魂,就无法在世界上立足,更何谈成长与壮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文化自信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繁荣、不断兴盛为重要前提和现实基础。
作为中国公民,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们应该恪尽各自最大的努力,按照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虚心领会、深入理解、科学阐释、积极传承、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力提振中国精神。
包括二程理学正确思想、科学精神和文化精髓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家园,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思想风貌及行为特征。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就是因为中华民族拥有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的结晶;同时,也是全世界几千年的人类历史上所凝聚的光彩夺目的文化之精华、智慧之灵光,是全世界、全人类极其宝贵的的精神财富。
二程理学之正确思想、科学精神和文化精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时代、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应该将传承和弘扬包括二程理学之正确思想、科学精神和文化精髓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时俱进、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努力构建祥和、文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孙中山先生目睹并亲历了中华民族贫穷困苦且倍受蹂罹欺凌的悲惨年代,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中,在日本、美国等西方大学的哲学教科书里,找到了我们老祖先以民为本的经典思想,从而确立了救国救民的三民主义。孙中山先生深情的说:“吾辈之三民主义之来源基于程伊川之说,其说民主尊民生之议论,见之于二程语录”。1963年5月,毛泽东同志赞叹:“程颢、程颐和他的老师周濂溪,是我国宋代的大理学家”。毛泽东同志的评价,其实也是在说,两程和他的老师就是中国和世界的大理学家,因为在他们之前,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还没有“理学”这个概念。
孙中山先生主张的三民主义,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终生倡导并力行的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同志始终强调的要解决好人民的温饱问题、继而过上幸富生活、实现小康社会,习近平同志夙夜在公、身体力行,一心一意致力于以民为本、重视民生、改善民生、幸福民生的治国理政观念和行动,与二程理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固本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足衣食。”“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善为政者,必重民力”的民本思想之深刻内涵渊源相连、高度统一。
二程的经典格言,立意高远,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启迪价值。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为抵御自私自利的残余思想和西方物欲邪念影响,大力弘扬二程理学格物致知、修身养性和立德崇德、敬诚节欲等思想,对于人的道德重建、心灵塑造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折射透析着二程理学等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光辉。有学者评价说:自宋代以后,二程经典格言,不仅是中国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全人类文明中最光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果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官员和公民,都能够树立起二程理学主张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性主义世界观;都能够虚心学习力行圣贤思想、崇尚并加强道德修养;都具备二程理学所倡导的“中、德、诚、敬、恕”的立身处世原则,都能够具有二程理学所倡导的“公、正、仁、顺、和”的治国理政之道,都能够坚守二程理学倡导的有利有义、利不妨义的义利观,人类必然和平兴盛,世界必然和谐大同。因此,我们积极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根据国内国际的现实和发展需要,在全世界大力宣传、普及、弘扬包括二程理学正确主张、科学精神和文化精髓在内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必要而迫切,任重而道远。
认真、深入的学习、研究、阐发、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弥足珍贵的当代价值和重要的世界意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的历史关头,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看到,包括二程理学正确思想、科学精神和文化精髓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上中华民族战胜种种艰难险阻而薪火相传的伟大精神瑰宝,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撑,也是全世界、全人类追求祥和、文明、繁荣、幸福的处世良方、文化宝典、精神渊源。让我们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倍加珍惜、再接再厉、埋头钻研、勤勉耕耘、求实创新,使包括二程理学正确思想、科学精神和文化精髓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和未来的中国和世界发展历史上,持续不断的发挥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力量,放射出与时俱进、历久弥新的理学光芒。
二程理学,惠及民族,光耀千秋;博爱人类,普世广深!
(在本文的创作过程中,参阅、引用了文章中提到的诸多专家、学者的著作和观点,受到了年逾八旬的河南程茂建先生和年逾六旬的河南程明星先生的精心指点。在此,一并表达作者的由衷感谢和真诚敬意。)
 
作者 程向阳 联系方式:
手  机:18612596721
微信号:18803592359


 
版权所有:世界程氏宗亲联谊会总网
网站运营:北京弘程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   : 京ICP备20008064号-1
技术支持: 北京爱问科技有限公司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