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程原网 网站说明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在: 首页 > 二程理学
理学天地    
二程理学之哲学光芒之四

二程理学之哲学光芒(四)

程向阳


(中经中教网编者按:北宋时期的同胞兄弟程颢、程颐,严谨治学、勤奋博学,注重民生,力倡仁政,首推天理,崇尚道德,胸怀天下,恪守节操,言必忠信,动遵礼义,是北宋理学、宋明理学的奠基人,是“洛学”和程朱理学之创始人,实际上也就是中华理学之奠基人和创始人。程颢、程颐之33世孙程向阳先生,以格物致知之精神、与时俱进之思路、通俗易懂之语言,创著本文,且着重强调“中华理学”之升华概念,意在凝练概括900多年前两位圣哲巨擘的理学思想,结合历朝及近代、当代国内外学者之主要研修成果,立足于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文化共享、文明互惠、哲学互鉴、观念互利、祥和发展、共同繁荣,用新时代的辨析角度、认知方式予以表达、解读。通篇文章,探析领悟、辩证思维、理性阐释,继承创新、提炼弘扬、博采众长,内容丰富、形式灵活、颇具特色,史料选考严谨,值得精读深思,应予鼎力传播。)


原创作者投稿《一字千金》,特予节选连载,以飨读者。


 

二程为学及从政典故


1、程门立雪


这个成语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与游酢求学的故事。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人称神童。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颇有成就。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备受欢迎。程颢、程颐兄弟博学广识、颇负盛名。杨时考中进士以后,为丰富自已的学问,称病放弃官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去世,他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有一天,他和朋友游酢一同去拜见程颐请教问题,但是正遇上先生闭目养神,坐着打盹(另一说是先生在坐禅),杨时和游酢不忍心打搅先生,便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外的雪地里,耐心等候。待程颐先生醒来,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依然恭立未动,且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后来杨时、游酢均学有所成,皆为国家栋梁之才。后人将二位学者虚心耐心求学的故事称为“程门立雪”,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心诚意坚。“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就这样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2、张载赞二程


在中华民族史上代表知识分子文化理想、发出志士仁人情怀心声,直抒胸臆、引吭高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豪情壮志、豪言壮语的张载先生,学识渊博、大名鼎鼎,深受范仲淹和朝廷的赏识。嘉祐二年(1057年),三十八岁的张载赴汴京(今开封)应考,时值欧阳修主考,张载与苏轼、苏辙兄弟同登进士,在候诏待命之际,张载受宰相文彦博支持,在开封相国寺设虎皮椅讲《易》。期间遇到了程颢、程颐兄弟。张载比二程年长十二、三岁,但他虚心待人,静心听取二程对《易经》的见解,然后感到自己学得还不够。第二天,他对听讲的人说:“易学之道,吾不如二程。可向他们请教。”二程由此在京城名声大震。


3、圣人之仁,养物而不伤


程颐不仅有高尚志向,同时有养物不伤的仁者情怀。有一次他看到家人买小鱼喂猫,便写了一篇《养鱼记》:“书斋之前有石盆池。家人买鱼仔食猫。见其煦沫也,不忍,因择可生者,得百余,大者如指,细者如箸。支颐而观之者竟日,始舍之,洋洋然,鱼之得其所也;终观之,戚戚焉,吾之感于中也。吾观古圣人书,观古圣人政禁,数罾不得入池,鱼尾不盈尺不中杀,市不得鬻,人不得食。圣人之仁,养物而不伤也如是。”读着这篇文字,我们看到程颐由爱鱼之生命而及万类天地中的生命,感受到他圣人之仁、养物而不伤的情怀。


4、学以圣人之道


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刚满二十岁的程颐随父亲程珦来到京师开封。位于铁塔下的太学,接纳了这位后来成为北宋思想界一代大师的青年才俊。


宋朝的太学是皇室的最高学府。当时著名的教育家胡安定(胡瑗)执掌太学。一日,程颐游太学。见胡安定正在讲堂上问诸生“颜子所好何学”?胡安定并以此文为题目让太学生写策论。程颐写了一篇《颜子所好何学论》:“颜子所独好学者,何学也?学以圣人之道也!”


程颐开宗明义,指出颜子一生追求研究的,是达到圣人的道德和境界!继而程颐指出:圣人是可学而知之。那么什么是圣人的道德境界呢?程颐说:“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为人”。五行之秀即仁义礼智信。做到了五行,就进入了圣人的境界。五行为中,“中正而诚,则圣矣”。


“故颜子所好,则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无言,非礼勿动”。胡安定读了程颐的文章后,当即约见程颐,并以学职之位相许。也就是说这样一篇文章,使程颐由弱冠之年的儒生登上了堂堂太学的讲坛。


5、程颢妙破讹诈案


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年~1078年),程颢曾以寥寥数语破了一件讹诈案。当时,有一张姓财主得急病死,棺木埋葬后的第二天,有一老者到他家门口,对着财主唯一的儿子说:“我是你父亲,现在我年纪大了,无依无靠,来和你一起生活。”接着,老者一五一十向财主的儿子说明了来由。财主的儿子非常惊讶,于是两人一起到县府,请县令程颢判决。老者先说,“我是个郎中,因家中贫困,四处流浪,为人治病,一年中很少回家。妻子生下儿子,无力抚养,只得狠狠心肠把儿子送给张财主。某年某月某日,由村上的李某抱去,邻居阿毛亲眼看见。”程颢问:事隔多年,怎么还能记得这样详细?老者说:“我是从远地方行医回村后才听说的,当时记在处方册的背后。”并从怀里掏出处方册递给程颢,上面用毛笔写道:某年某月某日,某人把小儿抱走,给了张三翁。


程颢问知财主的儿子已经36岁,而死去的财主是76岁,于是判定真伪,程颢对老者说:“财主儿子出生的时候,他父亲才40岁,这样的年纪,别人怎么会称作张三翁呢?”老者听罢无法狡辩,不得不承认自己冒认儿子,只想讹诈财主家的钱物的事实。案子遂破。


6、天下事非一家私议


程颢在京任御史期间,恰逢宋神宗安排王安石在全国推行“熙宁变法”。“熙宁变法”一经铺开,便立刻激起众多士大夫的反对。在北宋士大夫之间,即使是反对变法者,反对的程度和态度也不尽相同。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翰林学士范镇、御史中丞吕公著等人对新法明确表示反对,其中司马光最为激烈,他曾对宋神宗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司马光对王安石,是势同水火,不共戴天。而程颢作为反对者阵营中的一员,态度上却温柔敦厚多了。王安石作为朝中炙手可热的人物,也对程颢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尊敬,尽管王比程还年长十一岁。王安石与大臣们讨论变法事宜,一遇思想不通处,王安石必声色俱厉,暴跳如雷,重者贬人官帽。某次,恰巧程颢受命前来议事,听后不慌不忙地劝王安石道:“天下事非一家私议,愿平气以听。”王安石见是程颢所言,又道理俱在,因此“安石为之愧屈”。


程颢说话做事,有理有节,不动真气,但他反对变法的态度却是一贯的。他任御史期间,多次上书宋神宗,指出不可变法的理由。他认为(变法的)反对者太多,总有反对的理由,天下没有反对者过多而能成功的改革,他以支持和反对改革人数的多寡来预测改革的成败,这倒与其他士大夫或批评王安石的长相或贬低王安石的品格不同,不过程颢这一反对的理由,最终也确实一语成谶。变法的对错好坏姑且不论,程颢在变法中的表现的温柔敦厚,颇具君子之风,刚烈火爆如王安石者,对他也心存尊敬。


7、御史不知上未食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接受御史中丞吕公著的推荐,提拔程颢为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监察御史是言官,其职责是规劝皇帝、纠察百官。然而对于士大夫来说,纠察百官好说,但规劝皇帝却非易事。因此,很多监察御史履职,或碍于情面,或担心权威,或害怕打击,往往形式重于内容,走走过场,不过让皇帝表现一下纳谏的姿态而已,至于纳不纳、纳什么、怎么纳,不予深究。


程颢任监察御史,却比较执着、认真,意有不合,事出必论列,不会阿谀奉承,他赤胆忠心、刚正不阿,常常以诲人不倦的态度尽职尽责,公私分明、是非分明,直抒己见,不厌其烦。然而他不厌其烦,有些侍从却大厌其烦,某日午餐时间已过,程颢仍坐在皇帝旁边开诚布公、孜孜不倦的耐心述说,宋神宗饥肠辘辘,又不好明言。侍从便正色对程颢说:“御史不知上未食乎?”直白的意思是说:程御史,你不知道皇上还没吃午饭吗!程颢这才如梦方醒、恍然有悟,遂意犹未尽、依依不舍地退了出来。这个事情经过,在当时的朝野上下被传为美谈。


8、《千家诗》七绝第一首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程颢的浩然正气与浪漫主义诗仙李白的精神境界,遥相呼应、异曲同工。《千家诗》所选的七绝第一首,就是程颢的《春日偶成》,阅读欣赏其文字优美的诗句,领略其悠闲自得的状态,令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文如其人,程颢为官为文、弃官为文的生活态度,跃然纸上,令人羡慕、令人敬佩。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待续)

 
版权所有:世界程氏宗亲联谊会总网
网站运营:北京弘程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   : 京ICP备20008064号-1
技术支持: 北京爱问科技有限公司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