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程原网 网站说明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在: 首页 > 二程理学
理学天地    
二程理学之哲学光芒(一)

 

二程理学之哲学光芒(一)

程向阳

 

(中经中教网编者按:北宋时期的同胞兄弟程颢、程颐,严谨治学、勤奋博学,注重民生,力倡仁政,首推天理,崇尚道德,胸怀天下,恪守节操,言必忠信,动遵礼义,是北宋理学、宋明理学的奠基人,是“洛学”和程朱理学之创始人,实际上也就是中华理学之奠基人和创始人。程颢、程颐之33世孙程向阳先生,以格物致知之精神、与时俱进之思路、通俗易懂之语言,创著本文,且着重强调“中华理学”之升华概念,意在凝练概括900多年前两位圣哲巨擘的理学思想,结合历朝及近代、当代国内外学者之主要研修成果,立足于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文化共享、文明互惠、哲学互鉴、观念互利、祥和发展、共同繁荣,用新时代的辨析角度、认知方式予以表达、解读。通篇文章,探析领悟、辩证思维、理性阐释,继承创新、提炼弘扬、博采众长,内容丰富、形式灵活、颇具特色,史料选考严谨,值得精读深思,应予鼎力传播。这里予以全文发表,以飨读者。)

 

 

“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

不日新者必日退

上述哲理经典,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和《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献中,引用中华理学主要奠基人、北宋时期程颢、程颐兄弟《二程集》中的几句话。

“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意思是说:一种心可以导致亡国,一种心可以使国家兴盛,全在当政者公私间的一念之差而已。当政者所思所行,如果私欲熏心,就会丧权辱国,内政就会腐败,社会就要动乱,外侮就要降临,领土就会丧失,国家就会衰亡;当政者如果事事、时时、处处出于公心、秉公办事、公道正派,国家就能兴旺发达、繁荣昌盛。国家的兴亡,就在于当政者在治理国家、处理政务时到底是出于公心还是私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作风问题上,起决定作用的是党性,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古人说:‘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作风问题都与公私问题有联系,都与公款、公权有关系。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领导干部必须时刻清楚这一点,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要“把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摆在自己的私人利益之上”。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党和国家、人民的事业兴旺发达、繁荣昌盛。领导干部手中掌握着公权力,掌管着公共资源,公私分明、秉公用权,是起码的政治道德和为政操守。在举国上下鼎力实现中国梦的新时代,领导干部要时刻自省自警自励,如果热衷于追逐个人利益或小集团利益,怎能兑现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如何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如何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不日新者必日退。意思是说:如果每天都没有学到新知识、新本领,没有新的能力提升,没有新的追求和发展,没有求实创新、革故鼎新的意识和行动,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就必然会退步、落后。落后,就必然挨打!

习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要完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创新宣传理念、创新运行机制,汇聚更多资源力量。”“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现在的事业“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创新”。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鞭辟入里,发聋振聩。我们一定要有深化改革、锐意进取、求实创新、革故鼎新、持续发展的紧迫感。否则,就不能适应新时代所应有的进取步伐,就必然会落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

在上下几千年浩如烟海的古文典籍中,习总书记博览群书、精读细研、身体力行,不仅引用过诸子百家的很多哲理语言,而且在很多书店里不多见的《二程集》中选用经典,告诫国人、警醒世人,用以治国理政,用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见习总书记为励精图治而对古典思想的研究广度、深度和精度;同时,也让我们感悟了习总书记对《二程集》的重视程度,并且显著的增加了《二程集》在中华民族新时代、在人类发展新阶段的当今世界所发挥作用的强度、高度和知名度。

《二程集》,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二程集》内容广博,见底深刻,是反映二程理学思想的国学经典论著。本文拟就二程理学之基本概念;二程理学之辩证统一;二程理学之思想精髓;二程之部分语录选辑;二程之部分粹言释义;二程理学之稽考研究;二程治学及从政典故;二程理学的历史贡献;二程理学的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等九个方面,作一点粗浅的探讨、试析,以抛砖引玉、求教方家,敬请各位读者不吝指正。

二程理学之基本概念

理学,又名道学,是起源并形成于北宋且影响深远的重要哲学体系。因为对非专业研究者来说,在直观上、在字面或口语上,难以轻易地把这里所讲的道学和社会、历史上的道教清楚的区别开来,本文权且使用“理学”的概念。

用通俗易懂的话说,理学,就是探求道理、论述道理、推崇道理的学问、学说。道理包括天道、天理,即万事万物、一切事物的运行轨道、轨迹和原理、机理。再简要一点说,理学就是遵道循理的学说。道理即规律

有学者评价说: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以儒家经典学说为基础,兼容道、佛两家的合理哲学思想。也就是说,理学是把儒、释、道家的正确思想升华到理学高度的创新、发展学说。自从宋代的理学体系形成以后,即被元、明、清各个朝代奉为官方哲学。

程颢、程颐(史称、世称二程),是北宋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他们经过与良师益友周敦颐、张载、邵雍的请教和探讨,通过自己对易经和孔、孟、老、庄学说及佛学的深入学习、研究,通过对历史变迁和当时社会的观察、体悟,博采众长,继承创新、著书立说,建立了系统的以“理”为核心的学说体系,故称二程理学。二程理学是阐释、发展、升华儒、释、道家合理思想,探讨、认识、归纳天地自然之运行道理和社会人伦运动发展规律的学说。

 

二程哲学、二程学说体系以“理”为核心,二程理学、北宋理学,从此得名,程朱理学、宋明理学也就因此得名。

二程理学经过程颢、程颐的亲授弟子杨时、游酢等颇有成就的北宋学者,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由第四代卓越传人——南宋时期朱熹的继承、梳理、归纳、发展并集为大成的理论学说,称作程朱理学。经过明代理学家的阐释发挥、传承弘扬,称作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是宋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自宋儒始则以阐释义理为主。

二程理学、北宋理学、程朱理学、宋明理学,统称为中华理学。

二程理学之辩证统一

后世称老、庄等代表人物为道家,其实儒家亦讲道重道。孔子“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经过二程修改、阐释、编纂的儒家经典——《大学》的第一段即强调:“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理学为儒家思想插上天理的翅膀。

从各家学说的特点看,道家侧重顺其自然、贵在自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佛家提倡但行善事,莫问前程。二程理学博采众长,兼而容之,发而展之,升而华之。

对所有学说的认识,都有见仁见智的情况,只是看问题的角度或阐述的方法不同而已。对“道、理”究竟应该如何具体理解?笔者认为,可以做这样一个比方:地球绕着太阳转,是有轨道的,这个轨道就是所说的“道”;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周需要365天,地球的公转与自传,形成了一年四季的更替变化,这个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就是所说的“理”。合而言之,即是“道理”,概而称之,亦可谓“道”,亦可谓“理”。通常所说的或特定情况下所说的“道”包括“理”,“理”也包括“道”。老子《道德经》里的“道”即规律,按照规律办事即为“德”,合而称之,即为“道德”。“道德”中的“道”,就包括理。比如对违背常理、不按常理做事的人,我们会说他不在道上;对违背道德的人,我们会说他没有理,或者是他不占理。

二程传人、大学问家朱熹曰:“道”字包得大,“理”是“道”字里面许多理脉。又曰:“道”之宏大。“理”字精密。

违背道理,即是失德,失德会导致灾难。地球若远离现有轨道,或者突然停止转动,人类万物就会消失,导致毁灭性的自然灾难;冬天种玉米、夏天种小麦,既劳民伤财,又不会收获,就会导致人类严重的生活灾难;人类社会如果没有道德自觉或道德约束,就会纷乱四起、导致危险的社会灾难;个人如果道德缺失、伤天害理,为非作歹、恶贯满盈,就必然会遭受各种相应的惩罚、导致可怕的个体灾难。

二程理学,亦称二程道学,就是因为二程把“道”和“理”之内涵的有机联系,辩证的统一起来了。

二程理学之思想精髓

现居美国的访问学者程德祥先生,二十年多前曾经在郑州从事二程理学的英汉翻译工作。他告诉我说,二程理学是美国、英国等西方先进国家一些著名大学哲学教科书的重要内容。我当时就职于工作很忙的党务部门,对二程理学知之甚少,所以就向德祥先生提出了一个想法,就是说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核心思想,有几句经典的概括,即: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再比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代先哲大家对马克思主义核心思想的精髓也有一个经典的概括:实事求是。通过翻译、研究工作,我们是不是可以对二程理学也有一个经典的概括?让大家对二程理学也有一个简明而通俗的理解或一目了然的概念。经过一段研究与思考,德祥先生概括出几句话以字条形式给了我。根据德祥先生的概括,结合自己这么多年的学习、思考、感悟,我认为对二程理学的核心思想可以作这样的概括: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天地一切事物之生存发展、运动变化都是有道理的(道理即天道、天理,即规律)。遵循这些道理就祥和昌盛,违背这些道理就会生病遭灾,所以凡事一定要尊道循理。道理是可以被人们掌握的,掌握道理需要知识,取得知识需要彻底的研究事物,彻底的研究事物即格物。彻底的研究事物、取得知识、掌握道理即格物致知。

二程理学主张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即主张树立天人合一的理性主义世界观;主张加强人们的道德修养,提倡努力学习和践行圣贤的优秀品质和思想;二程理学主张的立身处世原则是“中、德、诚、敬、恕”;主张的治国理政之道是“公、正、仁、顺、和”;主张的义利观是“有义有利、利不妨义、义重于利”。

二程理学推崇民本思想,推崇“修齐治平”,推崇“仁义礼智信、孝悌忠恕廉”。

二程理学核心思想的精髓,就是格物致知。

二程认为:教育应以德育为重,执政应以德行为重,强调自我修养——“修身”,其基础是明白道理,遵道循理,其途径为格物、穷理、致知。“致知则智识当自渐明”,致知乃在穷理,穷尽道理、穷尽天理。致知的办法是“格物”。“格者,至也”,“格”是内感于物而识其理,“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穷理然后足以致知,不穷则不能致也”。

根据二程及其弟子对格物致知的阐释,我们可以作这样一个具体、通俗的理解:格物致知中的“格”,意为穷究道理、穷尽道理,简言之即为穷理,就是追根究底,就是认真研究、深入研究、彻底研究道理;物,就是客观存在的各种事物极其原理;格物,就是穷究事物的道理;致知,就是获得、求得、懂得其中的知识,掌握事物运行的规律,并利用、顺应这些规律,使人类社会昌明祥和,长治久安。再简要的概括一下,格物致知,就是深入、彻底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等各种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并掌握、遵循、利用其规律来为民众、为人类社会造福。

格物致知和我们中国共产党所概括、提炼的马克思主义之精髓实事求是之内涵,是高度吻合的。二程亲授的四大弟子之一谢良佐即有“论穷理以求是,皆其所独得,以发明师说者也”的理解与论述。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我们中国共产党人首重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求,就是去探求、去研究、去实践;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实事求是的具体表述:就是要深入探求、研究、掌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等一切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个规律去实践,为人民服务,为整个人类社会服务。

当政者遵循格物致知之原理,就造就了元明清初中期的太平盛世,当政者背离了格物致知之原理,就导致了元明清后期的腐朽衰败。

上个世纪以来,当政者遵循实事求是之原理,我们中华民族就能够战胜邪恶、自力更生、独立自主,就能够歌舞升平、繁荣昌盛、走向复兴。当政者背离实事求是之原理,我们中华民族就遭殃、就倍受磨难。

二程之部分语录选辑

1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

2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五》

3道之外无物,物之外无道,是天地之间无适而非道也。(《二程集》第73页)

4、先王之世,以道治天下;后世只是以法把持天下。(《二程集》第4页)

5、凡志于求道者,可谓诚心矣,欲速助长而不中理,反不诚矣。故求道而以迫切之心,虽得之,必失之。(程颢)

6、士之所以贵乎人伦者,以明道也。夫所谓道,固若大路然,人皆可勉而至也。(程颐)

7、称性之善谓之道,道与性一也。自性而行,皆善也。圣人因其善也,则为仁义礼智信以名之;以其施之不同也,故为五者以别之。合而言之皆道,别而言之亦皆道也。舍此而行,是悖其性也,是悖其道也。(程颐)

8、称性之善谓之道,道与性一也。以性之善如此,故谓之性善。性之本谓之命,性之自然者谓之天,自性之有形者谓之心,自性之有动者谓之情,凡此数者皆一也。(程颐)

9、道一也,岂人道自是人道,天道自是天道?(程颐)

10、道未始有天人之别,但在天则为天道,在地则为地道,在人则为人道。(程颐)

11、诚敬之道,在乎信道笃。信道笃则行之果,行之果则守之固。仁义忠信不离乎心,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出处语默必于是。久而弗失,则居之安。(程颐)

12、识道以智为先,入道以敬为本。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故敬为学之大要。(程颐)

13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程颐)

14盖上下、本末、内外,都是一理,方是道。(《二程集》第3页)

15天者理也。(程颢)

16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程颢)

17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程颢)

18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程颢)

19、至公无私,大同无我。虽渺然一身,在天地之间,而以天地无异也。(程颢)

20、圣人以大公无私治天下。(程颢)

21、治天下国家,必本诸身。其身不正,而能治天下国家者,无之。(程颐)

22圣人之道,坦如大路,学者病不得其门耳,得其门,无远之不可到也。(程颐)

23经所以载道也,诵其言辞,解其训诂,而不及道,乃无用之糟粕耳。(程颐)

24盖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体则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其用则谓之神,其命于人则谓之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二程集》第4页)

25穿凿系累,自非道理。故有道有理,天人一也,更不分别。(《二程集》第20页)

26致知在格物。格,至也。物,事也。事皆有理,至其理,乃格物也。(程颐)

27《大学》论意诚以下,皆穷其义而明之,独格物则曰“物格而后致知”,盖可以意得而不可以言传也。自格物而充之,然后可以至圣人。不知格物而先欲意诚心正身修者,未有能中于理者。(程颐)

28“致知在格物”,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因物有迁,迷而不知,则天理灭也,故圣人欲格之。(程颐)

29致知则智识当自渐明。(程颢)

30君子之学,将以反躬而已矣。反躬在致知,致知在格物。(程颐)

31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穷其理,然后足以致之,不穷则不能致也。格物者适道之始,欲思格物,则固以近道矣。(程颐)

32学不贵博,贵于正而已,正则博;言不贵文,贵于当而已,当则文;政不贵详,贵于顺而已,顺则详。(程颐)

33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程颢)

34学以不欺暗室为始。(程颐)

35学贵信,信在诚。诚则信也,信则诚也。(程颐)

36不信不立,不诚不行。(程颐)

37多闻识者,犹广储药物也,知所用为贵。(程颐)

38不深思则不能造其学。(程颢)

39学者岂有无思而得其乎?(程颐)

40学原于思。(程颐)

41民可明也,不可愚也;民可教也,不可威也;民可顺也,不可强也;民可使也,不可欺也。(程颐)

42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固本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足衣食。(程颐)

43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程颢)

44政在修己,身正则官治。(程颐)

45养民者,以哎其力为本,民力足则生养遂,然后教化可行,风俗可美。是故善为政者,必重民力。(程颐)

46善言治者,必以成就人才为急物。人才不足,虽有良法,无与行之矣。欲成就人才者,不患其禀质之不美,患夫师学之不明也。师学不明,虽有美质,无由成之矣。(程颐)

47治道之要有三:曰立志、责任、求贤。(程颐)

48举措合义则民心服。(程颐)

49多权者害诚,好功者害义,取名者贼心。(程颐)

50有田则有民,有民则有兵。(程颐)

51用兵以能聚散为止。(程颐)

52事事物物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惟止之各于其所而已。止之不得其所,则无可止之理。(程颐)

53事以急而败者十常七八。(程颐)

54天地之道,至顺而已也。大人先天不违,亦顺理而已矣。(程颐)

55天地所以不已,有长久之道也。人能常于可久之道,则与天地合。(程颐)

56阴过之时必害阳,小人得势必害君子。欲无害者,惟过为防耳。弗过防之,从或戕之。(程颐)

57官守当事,不可以苟免。(程颐)

58德者本也一德立而百善从。(程颢)

59德善日积,则福禄日臻。(程颐)

60诚无不动者:修身则身正,治事则事理,临人则人化,无往而不得,志之正也。(程颐)

61诚者天之道,敬者人事之本,敬则诚。(程颢)

62敬胜百邪。(程颢)

63中心如自固,外物岂能迁?(程颢)

64有欲则不刚,刚者不屈于欲。(程颢)

65富,人之所欲也,苟于义可求,虽屈己可也;如义不可求,宁贫贱以守其志也。非乐以贫贱,义不可去也。(程颐)

66人皆可以至圣人。——者所当孝,弟所当弟,自是而推之,则亦圣人而已矣。(程颐)

67雷由阴阳相搏而成。(程颐)

68雨水冰,上温而下寒也;陨霜不杀草,上寒而下温也。(程颐)

69冬至之前,天地闭塞,可谓静矣。日月运行,未尝息也,则谓之不动可乎?故曰动静不相离。(程颐)

70天地之间,感应而已,复尚何事?(程颐)

71天地日月,其理一致。月受日光而不为之亏,月之光乃日之光也。地气不上腾,天气不下降;天气下降至于地中,生育万物者,乃天地之气也。(程颐)

72天地之化,虽荡无穷,然阴阳之道,寒暑昼夜之变,莫不有长久之道,所以中庸也。(程颐)

73阴阳之气,有长存而不散者,日月是也。有消长而无穷者,寒暑是也。(程颐)

74天地生物之气象,可见而不可言,善观于此者,必知道也。(程颐)

75事君者,知人主不当自圣,则不为谄谀之言。知人臣义无私交,则不为阿党之计。(程颐)

76择才而用虽在君,以身许国则在己。道合而后进,得正则吉矣。(程颐)

77君贵明,不贵察;臣贵正,不贵权。(程颐)

78人心必有所止,无止则听于物。惟物之听,何所往而不妄也?(程颐)

79耳目能视听而不能远者,气有限也。心无远近。(程颐)

80论性而不及气,则不备;论气而不及性,则不明。(程颐)

81气质沉静,于受学为易。(程颐)

82言愈多,于道未必明,故言以简为贵。(程颐)

83公则同,私则异,同者天心也。(程颐)

84所守不约,则泛然而无功。约莫如敬。(程颐)

85守之必严,执之必定。(程颐)

86人以累物为患,必以忘物为贤。(程颐)

87观物理,于察己之理明,则无往而不识也。(程颐)

88君子循理,故常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程颐)

89万物之始,气化而已。既形气相禅,则形化长而气化消。(程颐)

90非仁无以见天地。(程颐)

91勇一也,而用不同。勇于气者,小人也;勇于义者,君子也。(程颐)

92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程颐)

93天下之聚,贵以正。聚不以正,于人则为苟合,于财则为悖入。(程颐)

94欲利己者必损人,欲利财者必敛怨。(程颐)

95不以己待物,而以物待物,是谓无我。(程颐)

96哲人知几,诚之于思乎!志士厉行,守之于为乎!顺理则裕,而从欲则危乎!(程颐)

97孝当孝,悌当悌,则圣矣。从洒扫应对上可观圣人气象。(程颢)

98圣人之明犹日月,不可过也,过则不明矣。(程颐)

99易者,变而不穷也。(程颐)

100佛者之学,若有止则有用。(二程粹言)

以上所选,仅是二程语录的一部分。二程在900多年前的那样一个时代,对天地自然、社会人伦思考、探索、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令人十分钦佩。敬胜百邪,诚致千祥。以敬诚之心,领悟二程语录,必受用无穷。

二程立言之动因,是基于对易经和儒、道学说的学习、研究、领会、感悟、阐释和弘扬。西唐时期读五经,宋代之后学四书。宋代以前没有“四书”的概念和说法,《大学》、《中庸》是《礼记》中的两个章节,经二程兄弟校注、改正并重新阐释以后,认为其内容极为重要,应该摘出来独立成篇。儒学集大成者朱熹根据先师二程对《大学》、《中庸》的重视及用意,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逐一进行注解并分别刊刻成册,称其为四书。从此广为流传,名声鹊起。《四书》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记载了儒家先哲的智慧,也体现出早期儒学形成的嬗递轨迹,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深远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世界思想史也必将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在二十一世纪,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必将在中国和世界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堪称为世界和平与繁荣必欲凭籍、必欲遵循的中华民族之文化精华。

四书是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成为宋代后期至清末八九百年来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现在的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本中节选的“四书”内容,以及中考和高考中常用的选段,多达几十处甚至上百处;取自于这四部经典中的名句和成语数量庞大;国家公务员和省市县的招考中,也经常引用。四书中诸多名句及其思想,已经融入中国人的思维观念,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和习惯。领导讲话、党校教育、行政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四书中引用的内容更是频频多见,言简意赅、启迪深刻、发人深省。

(待续)

 

 


 
版权所有:世界程氏宗亲联谊会总网
网站运营:北京弘程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   : 京ICP备20008064号-1
技术支持: 北京爱问科技有限公司 管理登录